服装加工是望江县鸦滩镇的传统产业。统计数据显示,该镇现有童装加工从业人员2.5万,其中在镇内小微企业就业或居家就业的约1万人,在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从业1.5万人;开办小微企业近450家,其中镇内100多家,织里镇约350家,主要从事童装生产经营,涵盖设计、纱洗、裁剪、绣花、印花、布料、成衣、包装、销售全产业链各个环节。

近年来,望江县鸦滩镇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童装加工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该镇童装加工产业每年为当地居民增加工资性收入15亿元,2.5万童装从业人口则撬动了70亿元的年产值。

童装代加工生意火爆

1月5日,小寒节气,最冷的日子开始了。与越来越低的气温不同,鸦滩镇许多童装加工厂却生产繁忙,热火朝天。“天气冷了,再加上年关临近,最近接到的订单比较多。”鸦滩镇麦元村就业扶贫车间负责人汪纯枝说,最近的生意比较好,“我们现在手上有好多订单,有加工冬装的,也有加工春装的。”由于订单多,部分订单交货日期临近,汪纯枝也和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生产。

汪纯枝介绍,其工厂扶贫车间里的订单基本上都来自湖州市织里镇,“那边的童装企业和工厂会把衣服的裁片准备好,我们接了订单以后,他们就通过物流将裁片寄过来,我们根据他们的要求加工,做成成品。”

汪纯枝家原本是鸦滩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是因病致贫,我公公身体不好,有一年他住院就住了10次。我们当时在织里镇的童装厂务工,时间全都用在来回跑上面了,更别说赚钱。”为了照顾老人和小孩,汪纯枝和丈夫回到家乡,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建立了扶贫车间。“扶贫车间是2019年建起来的。现在生意还不错。”

在这个扶贫车间里,七八名工人坐在缝纫机前加工上衣和裤子。“裤子就是冬天的款,那个粉红色的上衣是春款。”汪纯枝说,平时厂里有16个人上班,还有大约15个人居家就业,“有的人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就在家里加工,我们将裁片送去也行,他们自己来领也行。”

今年55岁的孙正生是麦元村村民,曾在福建等地的童装厂工作了20多年,如今回到家乡在汪纯枝的扶贫车间工作。“我们这个行业是计件收费,多做多得,我现在也老了,动作没那么快,但是一天做个七八十件没问题。”

尽管天气寒冷,但鸦滩镇茗南村的张宏文仍然一大早就出门了。他接到了一笔来自湖州市织里镇的订单,需要加工1085件春款裤装,前一天该笔订单的裁片已经到货,他需要尽快将这些裁片送到工人家里。“我这边有17个工人,全部都是居家就业的。只要有订单,我都是送货上门,然后他们做好了以后用微信或者电话通知我一声,我上门去收,还是比较方便的。”张宏文介绍,由于款式不同、季节不同,每加工一件衣服厂家所给的加工费也不尽相同,“一般的衣服织里镇那边给的加工费大概在4.3元,我给工人是3.1元。冬装相对高一些,有的能翻一倍。”

张宏文说,每个工人加工服装的熟练程度不一样,加工的童装也有多有少。“一般一个工人加工100件衣服需要大约两天半的时间,手快的一天加工200件的也有,我妻子一天就能加工200件。”2015年,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张宏文和妻子回到家乡创业,从事服装加工。“当初,为了赚钱养家,我和妻子就去湖州市织里镇找了家工厂做学徒。后来技艺娴熟了以后,一天能做200件,每件加工费大概是3.5元钱,但是真的非常辛苦,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张宏文说。

“我们2011年结婚的时候,还欠了8万元外债,仅仅用了1年时间,就把债还清了,后来又给家里做了新房,还买了一辆车。”张宏文说,现在,他和妻子经营的加工厂每年有10—20万元的纯收入。“既能陪孩子,又能赚到钱,该有的都有了,生活挺有滋味的。”

创业者见证时代变迁

郝军是鸦滩镇望马楼村人,尽管天气寒冷,他仍然每天到自己承包的茶园里转一转。之所以有回乡创业的底气,是因为他在外地做了近20年的童装生意,积累了一些财富。

2003年,原本做外贸生意的郝军到湖州市织里镇准备开办一个童装厂。“当时没有在家乡望江办厂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交通不便,另外一个是织里镇那边工人技术比较娴熟,但我们鸦滩镇这边童装加工才刚刚开始。”考虑再三,郝军便带着家乡的几名工人一起来到织里镇,开办了一个童装厂。

“那时候织里镇规模并不大,总共只有两三条街,我们的加工厂也是较早一批的童装加工厂。”郝军说,初入行时走过很多弯路,也受过很多教训。“我之前是做外贸的,对于童装这一行根本不懂,相当于一个门外汉,人家给我讲专业名词,我根本听不懂。买材料只能在兜里揣着一模一样的东西去买,因为你让我说它是什么材质、什么颜色我说不上来。那时候个别卖材料的人看我是个门外汉,开的价都要比熟客贵一些。比如我去买拉链,他给别人5分钱,给我1毛钱。”

郝军记得特别清楚,当时的第一个订单,做出来了给客户验货,“裤腰做得比裤子还肥。客户就说,你这裤子怎么穿?”半年时间里,郝军的童装厂仅现金就亏了5万元。“2003年的5万元并不是一笔小数目。我妻子当时就说不干了,我不同意。我就跟她说,再给我半年时间看看,实在不行再说。”

郝军用了近2年的时间站稳脚跟,但在比学赶超的路上,他始终不敢掉队。“那时候织里镇的几个大厂,每到换季的时候都会出新款服装。比如有一个厂,经常是一次出4个不同款式的裤子,当时4条裤子要120元。我就花钱买回来学习,看别人如何用料,怎样提高质量。”

多年来,郝军始终致力于童装质量的把控上。“其实不管是做哪一行,产品的质量不行,很难做得长久。”现如今,郝军将一手培育起来的两个童装厂,一个交给女儿经营,一个交给儿子经营,自己则和老伴儿回到家乡鸦滩,种植茶叶,陪老母亲。“女儿的厂子稍微小些,有20个工人,生产经营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每年有个80万元的纯收入;儿子经营的就是我之前的老厂,现在有30个工人,工厂一年的纯收入大概在100万元左右。”

提到鸦滩镇童装加工产业的发展渊源,郝军说:“当时外出务工都是一个带一个带出去的,那时候织里镇那边做童装比较早,鸦滩人最早一批去的也是那边,后来大部分都去了织里镇。在织里镇从事童装加工行业的人中,至少60%都是鸦滩人。”

郝军还提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个时候许多鸦滩人去织里务工,自己还背着家里的缝纫机,那种老式的脚踏缝纫机,去了之后就可以直接加工。”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鸦滩镇在湖州市织里镇从事童装加工的有1.5万人,开办的小微企业有350家左右。

多年来,为吸引浙江省织里镇童装行业务工和创业人员“凤还巢”,鸦滩镇做过多种努力。2009年,鸦滩镇比照织里镇“三合一”(一层店面、二层加工、三层居住)模式,建成7.4万平方米的鸦滩童装基地,高峰时入驻小微企业40多家。后来,为适应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需求,许多企业分散到镇域4个集镇和15个村。目前,镇内小微企业主要依托浙江织里市场订单生产,每年加工各类童装4000万件。

为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鸦滩镇与织里镇结成友好乡镇,发挥好织里镇鸦滩商会作用,引导鸦滩籍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初步统计,近两年从织里镇回流的服装加工和电商小微企业有120多家。

推进挑花与童装深度融合

鸦滩镇望马楼村挑花专业合作社内,陈列着许多挑花手工艺品,橱窗内的模特身上,也穿着挑花衣服,戴着挑花头巾。“因为挑花耗时耗力,订单以工艺品居多,比如墙上的画,还有一些沙发垫等等。订做挑花衣服的并不多,但是我们是可以做的。”合作社负责人帅曲梅介绍。

望江挑花是第一个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挑花工艺,曾四度进京,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装饰品,2006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望江挑花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市级非遗传承人3人、挑花从业人员300多人;鸦滩镇拥有挑花企业2家,挑花产品涵盖工艺礼品、旅游纪念品、家居饰品、文化礼品、商务礼品等10多个系列30多个产品。

为了推进挑花工艺与童装产业融合,鸦滩镇结合望江挑花特色小镇申报,聘请安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编制童装(挑花)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挑花技艺创新发展,依托童装资源禀赋,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定位和路径,即坚持以挑花文化为“魂”,以童装产业为“体”,推进挑花工艺与童装产业融合、童装向织造拓展延伸。“复兴”挑花工艺品产业,“提振”童装织造产业,“培育”童装(挑花)创意产业,形成挑花工艺品设计、童装及织造业生产、技艺体验、培训及文化旅游、电商、社交等一体化的童装(挑花)全产业链生态圈,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童装产业相互促进、转型升级。

(全媒体记者 付玉 通讯员 嵇奕华 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