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2:00,2021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专场作品在北京751D·PARK第一车间发布。本届毕业生作品发布主题是“寻”。
“寻”,即是回望,也是展望:回顾以往,我们领略着历史的风采,探寻着文化的根脉,感受着匠人传递的“无价之美”。不止于此,我们更希望通过深入了解过往文化,捕获对于“古老痕迹”的记忆,将民族的文化、先人的智慧与当下融合,让历史的“芬芳”在当代迸发。通过对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让文化得以永恒。在历史的回望与未来的展望中,即将毕业的设计师们作为这个时代的“天使”,将传统之美汇入世界的江海;在文化的融合中,寻求我们的声音,创建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本场发布包括70套毕业设计作品,展现了20位年轻设计师对“寻”的理解和表达。这些作品在立足当下的同时注重从本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设计师们以炙热的情感将民族DNA注入作品之中,用服装诠释泱泱华夏之美:远古神话、道家文化、茶文化、武侠文化、传统建筑文化、胡同文化等传统文化成为设计师们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对新冠疫情的反思、童年动漫的回忆等主题则进一步拓展了本次毕设的维度,传递出年轻设计师对于当下的关注,以及关于未来的思考。将诸多设想引入现实的是合乎时代潮流的现代设计语言:设计师们运用解构、叠加、面料再造等设计手法在服装的廓形结构、工艺和材质上积极探索,力求突破常规,展现新一代设计力量的独特审美理念及其文化身份认同。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以继承传统、产教融合、艺术创新、服务社会为使命,坚持以“文创引领、创教融合”的学科专业特色,培养具有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的城市型、应用型艺术学院。学院设置数字媒体、创意设计、美术、表演、工艺美术五个系及一个艺术教研室,共六个教学单位。目前在校研究生、本科学生1594人。全院教职工144人,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及研究院所的专任教师110人,教授14人,副教授4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36人。
学院拥有设计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八个本科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绘画、表演。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文创与手工艺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设计理论与创意管理四个专业方向;并招收“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工艺美术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实施“双培计划”,对接北京林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施“外培计划”,对接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工艺美术专业与北京市丰台区职教中心学校联合招收非遗传承与设计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学生。
学院设有北京手工艺研究院、艺术设计研究所、城市设计与公共艺术创研中心、白马藏族工艺美术研究所、北京传统表演艺术研究所。2015年以来,学院教师承担了30项国家级、省部级社科基金、艺术基金等研究项目和艺术创作项目,艺术研究和创作实力雄厚。学院着力打造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9年6月,加挂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牌子。学院在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非遗领域开展传承工作,全面开展非遗传承、研究和传播工作。学院面向社会,先后举办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非遗+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培训等非遗培训活动,聚集非遗智力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院服务北京,设立国家大剧院舞台影像设计实验班,发起成立北京金属工艺行业产学联盟,深入推动产教融合。与北京工美集团、北京时尚控股集团、颐和园、圆明园等知名文创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24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获得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示范性艺术类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荣誉称号,是北京市重要的艺术类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做好“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2018年,学院被中共北京市委授予“第十四届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称号”。2020年,学院党委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学院推行国际化办学模式,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以及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交流培养机制。2015年以来,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著名艺术学科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54项。学院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